“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时,来到位于广元市剑阁县的翠云廊。代代种、时时护、人人护,叹为观止的人工古柏林背后,是时间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蕴含“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政绩观、发展观。
幽幽翠云廊,记录着一场“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的千年接力,见证了“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理念的世代传承。古人于蜀道两侧植柏,意在植树表道,以树计里、护路遮阴。千百年来,树荫庇人,人守护树。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需要相互清点古柏数量,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此后,“交树交印”的制度沿袭至今。
十年树木,千年秀林。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是否甘做“种树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映照初心使命、责任担当,衡量出党性修养与思想境界。
厚植种树情怀,永葆公仆本色。种树,不显山、不露水、多是长期铺垫性的工作,是不折不扣的潜绩。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种树,创造出翠云廊“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奇观。反观有的党员、干部,为了制造亮点,违背规律、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急功近利、大干快上遗留“半拉子工程”,实则成了劣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甘做铺垫性、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做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之事。看到泡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种树者”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绿树成荫,造福子孙后代,自会在时光的沉淀里收获好口碑。
保持种树定力,担当实干抓落实。从植树造林到生态环保,再到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党的事业都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推进的。甘做“种树者”,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狠抓落实,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才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实现众人植树树成林。
涵养种树胸襟,正确看待名利。无论是大干快上的冲动,还是急功近利的浮躁,急的都是一时之功、图的是一己之利。党员、干部只有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真正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才能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为党和人民做事。要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方能把眼光放远,把事业看重,把权力看淡,把进退看开,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甘做一石一木、一砖一瓦。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党员、干部当多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事,以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为子孙后代守好绿水青山、留下美丽家园,留下真心为民的好口碑。(赵成)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