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不断加大畜牧业标准化构建力度,紧紧围绕现代养殖、动物防疫、加工流通、饲料兽药、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坚持政府与市场结合、顶层设计与具体部署结合,以标准化引领科技发展,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而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是全国畜牧业大省,特别是鸭肉、鸡肉、鸡蛋、牛奶等产量虽居全国前列,但其品质标准仍需提升。据了解,山东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今年5月份换届,标委会37位专家,其专业领域从养殖端到产品端,涉及行业全产业领域,政产学研相结合,是一支“标准化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基层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专家队伍。他们在组织好地方标准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协会、联盟等社团的团体标准技术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行业科技尽快转化为标准,提升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强化标准化氛围,带动行业发展。
为了清理过去地方标准制定领域不清、数量过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按照相关要求,2021年山东共废止360项畜牧业地方标准,其中已经发布实施的274项、地方标准计划86项。清理之后,新标准制定范围更加清晰,制定要求更加严格。目前共计129项现行有效标准,还有62项在研。同时,积极对接国家级畜牧业相关的标委会,申报并争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任务。目前,已争取立项10余个,涉及畜牧、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单位承担国家级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任务,如《鲁西牛》《鸡肠炎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等国标和行标的制定。
为了加强标准使用的便利性、实用性,不断推进标准落地实施,从去年开始,山东省畜牧业标准项目申报工作由过去的自由申报变为定向征集,实行申报单位竞争揭榜制,优中择优,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制定和修订任务。近几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每年从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中,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抽取的标准进行监督评估,围绕标准实用性、先进性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的结论。并通过线上线下举办全省畜牧业标准化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授课,解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讲解标准制定修订要求及编制技巧以及地方标准化系统应用、材料审核等常见问题。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全省从业人员的标准化基础明显提升。
同时,大力推进“基地”创建,开展一系列与标准化有关的工作,包括畜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畜产品标准制定修订及验证、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标准培训、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宣贯推广应用及评估等。截止到2023年9月底,山东省畜牧兽医行业组织主持和参与制定修订的相关标准,已经颁布实施的共计72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2项,饲料原料标准3项。特别是《饲料原料鱼粉》标准,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对规范行业发展、杜绝掺杂造假发挥了指引作用。制定的《黄霉素预混剂》等9项国家兽药典质量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发布实施的56项团体标准均为行业急需,由山东省优质畜产品协会新近发布的5项残留测定方法标准,更是有效填补了国家标准标龄长、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目前,兽药残留标委会安排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标准验证任务,共计完成25项,均为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方法,为山东省畜牧业标准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其中,为提升肉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规范生产、提高牛肉品质,今年以来,以阳信为试点,组织畜牧标委会、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山东省优质畜产品协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等单位的专家,联合滨州市阳信县的相关企事业单位,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共同参与到肉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中。2023年9月23日,山东省优质畜产品协会发布了《关于印发2023年度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项目的通知》,对《优质牛肉质量评价第一部分:感官测定》等21个标准项目进行了立项。通过标准的制定,对提升肉牛生产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水平,夯实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基础,培育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发挥了高效引领作用。
在抓好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山东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农业行业标准《乳猪肉》预审查会议,ISO国际标准《鸡屠宰操作规程》专家研讨会,以提高标准制定效率和质量,遴选推进建设全产业链健康肉标准化生产基地。至目前,山东已累计培养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09家,位居全国首位。建设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203家,智能牧场95家,生猪数字化联合育种企业30家。全省畜牧类上市企业10余家,其中全国白羽肉鸡5家上市企业中,4家在山东;畜牧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4家,占全省41.5%。以畜禽养殖为基础,以屠宰加工为龙头,涵盖涉及畜禽良种、饲料兽药、畜牧机械装备、粪污资源利用、畜牧服务业、预制菜等紧密关联行业,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劳动力700余万人,有效带动了农民就近就业、增产增收。
(申照亮 边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