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是传统产业,新时代要用智能化赋能,升级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在媒体采访时提及,“持续推进养猪业的智能化发展,赋能生猪产业成为现代产业”是其本次两会期间建议的主题之一。
推进养猪业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的应用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将把从业者从体力劳动以及部分繁杂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谈及对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理解,秦英林举例,疾病控制是养殖行业重要的课题之一,培养一名好的兽医,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可是现在的“智能兽医”——智能巡检机器人,不仅能够达到一个优秀兽医的水平,而且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时刻监测猪病,及时预警提前介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

除了智能兽医,牧原生产智能化已应用在多个环节,如对水、料、气均实现智能管理。
在猪饮用水方面,牧原已做到自动化供给,全程无菌无毒;饲料方面,针对不同种群、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猪,设计动态营养模型,通过智能调配,实现一日一配方的全价日粮,精准供应,保障营养均衡;空气方面,牧原通过空气过滤系统,在猪舍进气环节把细菌和病毒过滤,让猪呼吸到超净空气,防止疫病发生。同时在猪舍出气环节,系统也会将猪生长过程中排出的脏臭气体进行过滤,除掉粉尘、臭气及携带的病源。
“欧洲国家生猪养殖的环境,常年温度最高不超过25度,最低不低于3度,一年四季如春。这在中国很难得。但现在,我们通过智能化,创造出了这样的环境,使我们的养殖业可以向发达国家生产水平迈进,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秦英林表示。
秦英林介绍,还有一些复杂的动作也可以用智能化方案解决。比如说给小猪打针或者喂奶等,猪跑得快,人形机器人或者人的更多智能手臂来完成这个动作是很难的,牧原现在也在尝试着去开始做,和一些高校、科技企业合作,逐步开展相关的研发。“有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步一步把现场的劳动人员解放出来,让生产工作者成为后台的监管和操作员。”
“用科技赋能,我国农业发展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智能时代。这个时代一定会让我国在食品安全、食物保障方面做到无忧。”秦英林称。
下一步技术创新重点在育种和肉质研发
“2025年我们也会全力去建设新的育种体系、新的育种平台,面向中国未来的猪肉消费习惯,在肉质研发上持续做创新,这一点我们育种部和屠宰事业部,都会全力的做2025年的研发创新工作。”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分享了公司2025年科技创新具体计划。
“我们看到在国外先进国家,他们在育种的过程中,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其中还有一个短板,就是研究出猪的基因只能表达出来60%-80%,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多数还处在亚健康状态。”秦英林介绍。据悉,牧原将投资60个亿建立一个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持续提升种猪选育的准确度。

对于猪的生长、产仔,很多性状指标,如何去找到它真实的基因价值,做好选种的准确度,这就需要一个超级健康的平台去看到差值。牧原育种平台的目标,就是要让基因表达出90%,甚至95以上,极大地提升基因准确度,生产更高品质的猪肉。
“这个平台建起来,无论对经典的育种方法,数量遗传学的育种,还有当前的分子育种,都是非常难得的平台,中国猪的育种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领先性,也是唯一的。”秦英林对此信心满满。
对猪肉品质的追求也是牧原育种工作的主要方向。牧原育种在猪的生长速度、产仔猪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对猪肉更香、品质更好提了更明晰的要求。现在牧原已经找到肉质更好、更香的猪群,下一步要把这些基因全部复制出来,可能还需要个几年时间,但路径很清晰,一步一步来,“一定要把儿时的香味找回来,让人们吃上又健康又美味的猪肉”。秦英林表示。
文章来源:猪场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