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 信息交流

“千亿猪茅”渡劫:牧原股份高管层现身“辟谣”

来源: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3-11-03| 浏览次数:

历经五轮“猪周期”洗礼,牧原都活下来了。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赵建凯

头图摄影|李艳艳

   提问环节开始前,高曈突然从座位上起身,拿着话筒,径直走到演讲台一侧。

   “大家总是关心我们现金流的问题。一个企业的现金流会不会断呢?”高曈神情严肃,讲话一句一顿。“过去几个周期已经证明,养不好猪,一直亏损的企业,才会退出行业。牧原这么大体量,我们不能成为落后产能,要时刻警惕风险。”

   高曈是在10月31日上午的牧原股份媒体交流会上说出这番话的。他是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

   此次媒体会上,包括高曈在内,公司董秘秦军、首席法务官袁合宾、首席人力官王春艳、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等牧原核心高管均列席,并在现场回应了“股价波动有何影响”“短债压力如何应对”“承包制是否是转嫁风险给员工”“是否转型新能源及开拓食品市场”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出席会议的牧原“一代”高管、董秘秦军尚在一线,其他在场高管都是牧原培养的“二代”职业经理人。秦英林之子、目前在牧原负责生猪屠宰业务的秦牧原亦现身,回应了相关经营情况。“我们要让大家知道,真实的牧原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位牧原股份高管称。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部,牧原股份总部大楼耸立于此。这也是此次交流会的地点。视野所及,没有比这儿更高的建筑。钢材厂、田野和疾驰的火车构成这片区域的主色。为了方便员工居住,牧原在总部旁边建造了公寓楼。

   摄影:李艳艳

   时至深秋,地处秦岭尾端的南阳还在燥热中煎熬。而牧原亦处在多事之秋。

   资本市场上,牧原股份一向有着“猪茅”之称。出于对公司现金流和债务——尤其是短债——压力的担忧,过去一个月,牧原股份(002714.SZ)股价陷入“至暗时刻”。自9月28日开始,公司股价大幅下挫,至10月19日一度跌停,股价创3年半来新低。有统计称,公司市值较2021年高峰时(近5000亿元)蒸发近2000亿元。

   舆论场上,“猪王”牧原股份也在“渡劫”。9月底,诸如“牧原暴雷”“下一个恒大”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国庆节后,公司“承包制”涉裁员争议及负债传闻愈演愈烈,甚至有投资机构专程赶来牧原总部,实地了解情况。10月中下旬,牧原大股东及核心高管宣布两次增持、回购股份。

   牧原此前已多次回应投资者质疑。10月9日,牧原召开电话会,回应投资者关心的“承包制”内容,并通报现金流及成本情况。10月22日,牧原股份召开投资者电话会,就现金流水平、短债上升、舆情处理、未来资本开支计划等具体问题做出回应。直到10月24日,牧原股份股价开始止跌上扬。

   过去一个月,“猝不及防、诧异”,甚至“委屈”,是多位牧原老员工的第一反应。一位在牧原工作超过8年的员工称他从未预想,“只想闷头养猪”的牧原,竟会遭遇如此危机。他怀疑自家公司遭对手恶意做空了,也不排除市场本就有恐慌情绪,后被放大,“最终导致情况有些被动”。

   风波暂息,也给牧原管理层带来经营业务之外的反思契机。这家老牌儿公司正愈发开放。10月30日到31日,几十家媒体和百余名投资者来到牧原实地参观。

   路过牧原总部大楼正门的人,很难忽略刻在入口处的“敬天爱人”“依道而行”八个大字。这是牧原的事业训词。“牧原基本法”和“牧原价值公式”被标记在入口大堂两侧内墙上,每个牧原员工能都脱口而出。一楼书吧里陈列的《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著),则是每位入职员工的必读书目。

   牧原智能科技馆内,各类装载人工智能、图像识别、5G技术的自研机器人和智能作业设备,展现出了这家传统企业产业链的另一面。

   泡沫伴着周期而起,很多企业被高高举起,而后重重拍下。

   31年前的22头小猪,开启了牧原创业之路。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去年底,牧原生猪产能已达6120万头。58岁的秦英林是这座农业帝国的掌舵人,也是14万名员工的精神核心。行业历经五轮“猪周期”洗礼,牧原都活了下来。

   与如今深陷“猪周期”的艰难现实相比,行业大概很难忘记2019年前后的高行情。彼时,市场利润高涨,资本驱动,所有养猪企业都在拼命融资,很多跨行者也进来了。2021年,“猪周期”下行阶段叠加非洲猪瘟,养猪企业现金流全面承压。直到2023年,养猪龙头企业陷入普遍而严重的亏损。

   而今正值行业成熟前夜,包括牧原在内的所有养猪企业,都要面对并适应低利甚至微利的现实。

   提质增效,是牧原近三年的行动关键词。尤其是在2019年牧原规模实现跃升之后。2021年,牧原做出战略性调整。其中,由追求快速提升出栏量,转变为更加关注生猪头均成本的降低,持续提升盈利能力。2022年,牧原提出每头猪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今年仍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工作。

   10月27日,牧原股份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共出栏生猪4700.9万头,营收约830亿元,同比增加2.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8.42亿元,同比减少221.82%。不过,第三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7亿元,同比下降88.57%,环比实现扭亏。

   今年前三季度,牧原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88亿元,而上半年为-10.44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9.65%。同期,牧原发布公告,筹备十个月的海外融资计划宣告终止。秦军解释称,这与公司目前股价被低估以及公司当前资金情况显著好转有关。

   以下为10月31日上午牧原股份媒体交流会部分问答摘要(有删减):

   降成本

   问:公司如何实现成本优势,未来成本目标及下降路径是什么?

   李彦朋(牧原股份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9月份集团的成本是14.7元/kg左右,有3毛钱左右的上升。原因在于:1.原粮价格上升;2.疾病优化探索过程的管理没跟上;3.利息结算方面的上升。

   8月份我们的成本就在14元以下,优秀区域成本已经做到了14元以下,落后区域在17元之间。未来成本目标,今年年底控制在14.5元/kg,明年全年平均成本控制在14元/kg以内。

   路径方面,主打路径通透,极致管理。具体三个方面:1.保障猪群健康,疾病净化;2.提高场线满产率;3.提升智能化运营水平。目前我们管理到了每一头母猪。得益于我们的信息化能力,能够把每一头猪,每一个设备系统分析出来、查漏补缺,目前高成本场线成本下降很明显。

   流动性与“穿越周期”

   问:公司当前流动性及负债情况如何?

   高曈(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最近几年,每当猪价陷入低谷期,很多的“小作文”就会冒到市场上。2022年上半年是企业亏现金流、去产能比较厉害的一个阶段,今年很多养殖者从业者,对2023年的下半年都抱有很多期望,但养猪还是不赚钱。当前受部分疫情的影响,猪价跌破了大家心中的预期线。

   牧原能穿越五轮“猪周期”,是因为我们的养猪水平处在行业领先情况,成本足够低,现金流安全。过去每轮猪周期,都会有很多从业者倒下,因为大家在技术上没有领先,或者没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现金流方面,跟银行的良好合作是保障。很多银行选择与牧原合作。低谷期,我们也会优化资金结构。

   三季度的猪价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账上的现金流超过60个亿,让我们很有信心去穿越猪周期。实际上,今年是过去两年来,我们资金最宽裕的一段时间。即便是做最坏的打算,即便行业深度持续亏损,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穿越猪周期。

   问:对于这场危机,管理层是否有所反思?是否觉得委屈?

   高曈:这场危机至今已经超过30天了。从9月28号开始,就有了一些股价异常表现,还有外界对于承包制、负债情况的质疑等等。国庆假期结束后,股价表现也不算好。直到最近一周,上周二(10月24日)开始,股价才开始恢复。在(10月)前20天,我们首先遭遇的是股价市场大波动,他们关心我们是否真的出了问题,还有舆论。可以说,我们遭遇了各方压力,几乎没有什么好消息。

   最近一周,将近10天,从发布管理层增持公告那天开始,市场给了非常多的也更乐观的预期。增持代表了牧原人对公司信心的呼应,在社会舆论上,也有更多的声音站了出来。包括前几天,一名离职员工在《中国猪业》以匿名形式发布了一篇文章,客观介绍了牧原的情况。

   说到内部,我们的生产经营都是稳定的,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你问我委屈吗,我们也不会觉得委屈,更多的是想如何扭转局面,如何把牧原真实的声音传递出来。牧原发布的两个公告,也是想把牧原的信心传递出来。未来我们也会去市场上反馈更多牧原的声音。

   袁合宾(牧原股份首席法务官):作为法务,我确实看到了那些无脑黑的言论,包括蹭牧原流量带货、进直播间的人,我们要拿出法律武器,维护公司权益。

   问:近期河南、山东等地“非瘟”蔓延,请问公司是否受到影响,公司如何进行疾病防控?

   李彦朋:公司已对主要疾病实现常态化防控管理,同时针对即将到来的疾病高发季节,公司已从人员、物资、管理等方面制定措施,冬季疾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在疾病防控方面,公司秉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管理理念,制定了全面的生猪健康管理措施。管理方面,实现严格的场区隔离,设备方面,公司装备空气过滤及独立通风设备,为生猪养殖制定全方位的疾病预防、健康检测与管理体系,有效保证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环境。

   来源:受访者提供

   防控“非瘟”是在做减法,是长期的工作,其实夏天也会发生“非瘟”。我们要把整个经营环节涉及到的问题抓起来,通过红黑榜、警示,制定了系统化的制度,我们还实现了管理干部对端部洗澡间的承包制,做动态业务的稽查。对于“非瘟”防控,我们做到了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正常疾病去管理。

   业务延伸

   问:公司屠宰经营情况如何?相关业务如何布局的?

   秦牧原(牧原股份屠宰事业部总裁):首先介绍屠宰公司经营情况:1~9月份亏损6个亿左右,屠宰量910万左右,成本在158左右,产能利用率不足,在50左右。产能利用率不足是亏损6个亿的主要原因。如何扭转?三个举措:一是,宰杀量到5万头;二是,毛差到120;三是,成本到120。

   摄影:李艳艳

   这块业务的经营,目前主要(依赖)做销售。如何提升销量?靠宰量提升。我们把销售打开来看,两极分化严重。上海可以达到200吨/天,西安也可以超过100吨,我们在当地的销量占比非常高。不过,六十几个地级市,只有十几个超过80吨。

   我们的销售不是做“概念”,不是给客户说优美的话语,我们不能靠跟客户吃饭(做生意),要构建好的商业文明。也就是说,销售不靠优美的话语和客情关系。但凡销量高的城市,都是对客户了解比较充分的城市,所以销售靠的是,实实在在解决客户问题,提升内部能力。

   销售的背后是组织能力和产品技术能力。因此,我们做到了业务、流程数字化。把业务固化到1-6级流程里。今年做ERP,明年是OMS和CRM。往后APS、PMS都会再上线。屠宰的特点是高周转、低利润、高协同,需要销售、品控和物流每个部门协调。

   此外,还有智能设计方面,我们通过智能化设备,投资更多,人工(成本)降低。中国的屠宰业只有1个点的利润率,欧洲有5~7个点的利润率。欧洲几乎都是分割品,没有卖白条的。毛差如何提升,就是靠客户结构和分割品结构。接下来,牧原肉食板块的数字化将会构建起来。

   摄影:李艳艳

   问:是否会考虑布局食品业务?

   秦牧原:是否做食品,还没有考虑,我们目前主要先在屠宰领域深耕,推动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现代化。

   问:是否会发展新能源业务?

   袁合宾:公司已设立新能源子公司开展相关业务,主要目的:一是充分利用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的大量猪舍、厂房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满足各场(厂)自身需要,余电上网,降低养殖、屠宰过程中的用电成本。二是进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需强调,牧原没有跨行,也没有转型。对于光伏,我们不做投资,(简单讲)就是可以租给其他做光伏的企业,我们收租;另一种就是他们投资,电交给我们用。

   “共创制”及人才培养

   问:公司“共创制”实施的目的、原因及当前进展如何?

   秦军(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共创共享没有改变公司现有的生产方式,只是创新内部激励方式。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引导有能力的员工竞聘养猪,饲养更多单元的猪,向内部挖潜,充分执行新技术,把猪养得更好,成本更低,批次利润更大,个人获得更高的批次奖金。

   “非洲猪瘟”暴发后,公司逐步对猪舍进行升级,并创新智能化设备,最终形成现在的空气过滤猪舍,在硬件层面为打通疾病净化等技术路径打好基础。但在具体应用上,由于执行不到位,也造成了一些非必要损失。2022年之后,如何运用好猪舍和设备成为关键点。

   摄影:李艳艳

   今年上半年,公司打通了各项疾病技术路径,经过利润成本空间测算,养猪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空间还很大,需要全员快速落地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探索与优秀员工共创共享的激励机制,保证新技术充分落地执行。

   目前共创制仍在试点阶段,已推行共创制的养殖单元在1500个左右,占所有养殖单元的比例在1%左右,整体占比较小。共创制的具体实行方式、实行效果后续也会根据试行效果进行调整。

   问:“共创制(承包制)”的思考逻辑是怎样的?效果如何?

   李彦朋:养猪更多的是运用生命科学技术,环境对其造成了限制,最核心的一项就是疾病和疫病。所以,我们更多的应该去对标医院,而不是工厂。养猪技术的应用应该和自己的利益形成一个结合,就像牧原内部有句玩笑话:“把母猪当成自己的老婆一样,把仔猪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个机制下,整个人员的管理模式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激励层面上对员工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

   新技术变化很快,公司的管理职能变成了服务职能,相当于对员工提供了免费的服务,新员工对新技术的心态是:主动尝试,员工的薪酬达到了20%~30%的提升。承包制实行后,激励性得到了充分的扭转,也存在部分员工的不理解,我们在慢慢的、逐步去推。

   我们的激励导向是非常清晰的:引导有能力的员工竞聘接猪,饲养更多单元的猪,向内部挖潜,充分执行新技术,把猪养得更好,成本更低,批次利润更大,个人获得更高的批次奖金。

   问:公司面向未来的人才梯队建设是怎样的?有何标准?

   王春艳(牧原股份首席人力官):牧原的人才如何来?我们用价值观选人用人,敢用少年大将军。这套原则背后,有很强的体系去支撑,类似于“二代”高管走在台前,靠体系去支撑新干部。

   干部标准方面,一是决策技术化:所有决策听财务的、听生产的;打破岗位霸权,让管理成为简单的技术决策,人人可做决策。要能上能下,打破岗位霸权和资历。二、要培养接班人,关键岗位人才池数量超过了4500人。三、去官留职专做事,有功发奖功归零。谁创造的多,谁就拿得多。创新研发的带头大哥,是根据创新项目的增益拿奖金,超过现在的高管和区域总监。四、我们要求业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把手,每一个干部要去为公司的未来和业务的未来做布局,如果没有接班人,不去做面试,在年度和季度评价的时候,是可以免去的。如果对未来业绩埋下隐患,就以当下业绩和未来业绩做判断。

   行业未来

   问:国内养猪行业发展阶段及趋势是什么?

   高曈:我们认为行业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现实也吻合。

   第一阶段:数量增长——高利润,背后是资本驱动;标志是集约化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养猪利润高,大量社会资源进入。“非瘟”来临后的2019年和2020年,所有的养猪企业、饲料企业都在拼命融资、拓展养猪规模。很多之前没有养过猪的人也把钱投到了养猪行业。(有报告指出)“非瘟”前,中国前二十的养猪企业市占率为6%、7%,“非瘟”后出栏量超过20%(2022年前)。

   第二阶段:质量提升——表现是低利润期,创新驱动,技术、装备、管理快速提升。标志:装备升级——全空气过滤,智能猪舍,带来的高健康生产模式。大家很多现金流、负债问题,都与养猪行业进入第二阶段的低利润期有关,给行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第三阶段:价值创造——微利期,全产业链升级。牧原看的是一头猪在产业链上实现的利润。行业正在自醒自救,认识到养猪产业升级,低利润是常态。关键是,我们要做有优势产能的利润、通过持续创新带来利润。企业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创新的引领,利润才会超出平均线。

   每个“猪周期”,都有人退出行业,也是这个阶段落后产能的退出。他们退出不是因为负债、抽贷,是没有办法把猪养好,实现不了利润,导致现金流枯竭。到退出的那一天,大家说不给他退款,但银行不可能给完全没有还贷能力的人做业务。对于生猪行业,国家也尽可能调动一切资源在支持。

   我想告诉大家,过去几个周期已经表明,养不好猪,一直亏损的企业,才会退出行业。牧原如此大的体量,我们不能成为落后产能,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警惕风险,追求创新者利润。行业很难再恢复2019、2020年的盛况,但创新者可以持续进步,这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有很多投资者问,牧原未来的成长性在哪里。过去,一目了然,出栏量是倍增的;未来,(成长性)在哪?

   很明确地跟大家说,当前最大的成长性,来自于每一头猪的生长潜能。过去大家忽略了猪的生长潜能,当前我们要持续挖潜。

   我们正处在这样的阶段:生猪供应充足、消费给力。中国人吃猪肉的水平很大,消费能力非常强,但仍改变(影响)不了当前生猪供应充足的局面。深挖600元,代表着我们希望持续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决心,希望实现的一种景象和达成的局面。


Copyright © 2010-2024 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RRZCMS鲁ICP备20017929号-1
主办: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承办: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技术支持:智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