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 > 产业经济

基于“猪周期”原理对今后生猪市场的预判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08-11| 浏览次数:
        一、历次猪周期复盘

        “猪周期”是指生猪生产(猪肉销售)过程中,生猪(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2006年至今,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猪周期”,我们当前所处的周期是因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第四轮“猪周期”。“猪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价格传导与生猪产能调节的不匹配。这个不匹配一方面是由于行业本身散户众多导致的“羊群效应”,另一方面也是由生猪本身特定的生理周期决定的。行业内缺少公开透明且权威的生猪产能监测数据,这就导致行业从业者在生产上带有更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一旦产能过剩或者不足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调节到位,进而造成猪价周期性的大涨大跌,使得“价高伤民、价贱伤农”成为一种常态。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历时4年,其中上行期2年,涨幅192%,下行期2年,跌幅44%。2006年初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养猪业进入亏损状态,母猪淘汰现象出现。而2006年5月,国内江西高安、抚州等地出现一种“无名高热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积广、死亡率高。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直至2007年上半年该病才基本稳定。后来,该病被命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正是由于该病在全国的暴发,延缓了补栏进度。因此,猪价从2006年中开始企稳回升,至2008年3月,全国生猪均价达到17.38元/公斤的高点。此后,猪价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全球暴发,2010年的瘦肉精和注水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2010年4月,全国生猪均价跌至9.70元/公斤的低点。
        第二轮“猪周期”是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历时4年11个月。上涨期为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历时17个月;下行期为2011年10月至2015年3月,历时42个月。2009年底到2010年初开始受猪口蹄疫疫情暴发以及养殖利润进入亏损阶段的共同影响,生猪存栏开始快速下降,同时因2011年初仔流行性猪腹泻导致2011年三季度生猪供应出现明显断档,本轮周期于2011年9月猪价达到历史高位,将近20元/公斤。2010-2011年初猪价的快速增长吸引养殖户从该年的11月至12月开始大规模补栏,以及各路资本加快在养殖业的投资步伐,同时疫病形势平稳,成活率回升,导致11年下半年及2012年生猪供应量持续增加。2013年初猪价快速下跌,由阶段高点17.5元/公斤下跌至12元/公斤,3个月左右时间跌幅达到30%。国家2013年4、5月份分别收储7.5万吨、9.37万吨冻肉,加上此前猪价快速下跌,猪价快速反弹,上涨持续至三季度。2014年,国内生猪存栏量高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累计出栏生猪7.35亿头,猪肉产量56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供大于求,猪价快速下跌。而另一方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更大力拉开生猪市场养殖污染全面治理的序幕,加速行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的步伐。
       第三轮“猪周期”,是2015年4月至2019年2月。由于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生猪禁养区,并启动猪场拆迁行动,直接减少生猪存栏3600万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猪肉价格上行至2016年5月底。虽然2016年这轮“猪周期”有大量散户永久退出,导致生猪及母猪存栏锐减,但大企业在本轮周期中扩张速度很快,规模企业产能占比提升,促使行业能繁母猪生产效率得到提升,2017年之后,生猪存栏开始增加。
       2018年8月3日,沈阳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国内首发,随后迅速在东北及华东地区出现并蔓延至全国,直至2019年8月后,国内非洲猪瘟疫情趋于平稳。正是由于非洲猪瘟的暴发和蔓延,加速了国内生猪产能的去化,引发了本轮周期高点创出40元/公斤的历史罕见高价。而根据农业农村部存栏监测,能繁母猪存栏于2019年10月环比转正,此后能繁母猪存栏逐月环比增幅均为正。也就意味着能繁母猪存栏最低点落在2019年9月份。按照配种4个月,生猪生长育成6个月来推算,对应新增生猪出栏增量最早应在今年的7月份,而考虑到今年的高猪价,养殖端普遍出栏体重都在130kg以上,因此,对应生猪出栏的增量释放应该在今年8月份显现。由此我们大体判断今年下半年猪价的高点或出现在8月份,9月份以后进入周期性下跌通道。

       
       二、
 周期下的行业变化
 
       每一轮“猪周期”的发生,都伴随着众多散户的退出和行业规模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畜牧业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从2007年的8200多万户下降至2017年的3700多万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从2007年的约12.5万户增加至2017年的约21.6万户。2017 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的生猪出栏量占比约 46%。考虑到2018 年我国非洲猪瘟爆发以来,生猪产能大幅锐减,尤其中小养殖企业在此次非洲猪瘟中,受限于自身软硬件条件及资金的压力,复产能力相对更弱,因此预计未来三至五年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将快速提升中性估计至 2025年,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的生猪出栏量将接近 70%,其中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出栏量将占比将超过30%。
 
       
       三、
小飞之影响及复产进程
 
       自2018年8月第一例非洲猪瘟在沈阳首发以来,鉴于国内生猪跨省调运频繁,各项监管防控措施不到位、扑杀补贴少等问题,造成该病在国内大面积蔓延。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分别同比-38%、-41%;环比上月分别为+0.6%、-0.6%。根据草根调研评估,各生猪主产省因非洲猪瘟导致的产能损失在30%-70%不等,全国实际存栏降幅可能超过50%。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表明,从去年10月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9个月环比增长,与去年9月份相比增长了28.6%。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增长3.6%,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是一个重要拐点。二是养殖场户生产积极性普遍较高。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规模猪场全口径监测,上半年有6177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去年空栏的规模猪场有10788个复养。散养户补栏积极性也在恢复,4000个定点监测村小散养殖户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5个月增长。三是补栏增养势头好。新冠肺炎疫情稳定控制后,种猪和仔猪调运量逐月增加。据生猪检疫出证数据,6月份跨省调运仔猪120.5万头、种猪20.5万头,分别比上月增长41.6%和14.5%。总的看,产能恢复的速度好于预期。按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估算,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大约在3.4亿头左右,比去年年底增加近3000万头。
       据博亚和讯自有数据库跟踪统计测算,6月末,三元母猪留种量已超两千万头,占比超60%;生猪市场行情好,母猪主动淘汰量不大,但三元母猪生产性能参差不齐,窝产仔猪数差异较大,生猪存栏恢复慢于母猪。据博亚和讯监测,2020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3426万头,较2019年底增加16.41%,同比增加13.65%;全国生猪存栏21815万头,较2019年底增加6.56%,同比下降 25.44%。
 
       今年6-7月份,市场上多家调研机构对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河南等省开展复养情况摸底调研,整体结论如下。目前肥转母现象依然存在,从屠宰端公母比例可以看出,母猪屠宰比例不超过3成。6-7月份期间,南方多地雨水洪涝严重,这也导致疫情有抬头之势,局地疫情加重,中大猪只出现清场抛售现象。涌益咨询在四川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四川当地生猪存栏较5月份降7%-8%,“公司+农户”和散户损失比例在15%以上,对育肥猪的损失较为严重,母猪损失相对较轻。而这种现象在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也有发生,疫情的反复导致生猪存栏的恢复注定一波三折。尽管南方地区因雨季的原因导致存栏有所损失,但从全国产能恢复的角度上看,母猪存栏与生猪存栏依旧是回升的。我们坚信“利润指导行为”的原则,养猪当前丰厚利润的回报下,母猪的存栏持续增加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草根调研也好,还是官方公布的数据也好,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市场普遍认可2019年10月以后,母猪存栏出现好转,而且今年上半年疫情形势平稳,母猪存栏持续回升,7、8月份雨季疫情的扰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很难影响存栏稳中向好的大趋势。由此,我们不难判断,能繁母猪存栏转正后,10个月后便是生猪出栏增量之时,也就意味着今年8月份我们有望见到生猪出栏增量开始显现,而生猪出栏的大量增加或推后1-2个月,很明显,四季度生猪出栏量明显比三季度要多,由此笔者认为猪价的拐点有望在三季度出现。

       
       四、新形势下的生猪市场研判

 
        后非洲猪猪瘟时代,生猪养殖的成本和没有发生非洲猪瘟之前是有差异的。根据我们以往草根调研的结果,疫情前普通养殖户的毛猪养殖成本大约在5.5-6.0元/斤。那么非瘟之后,许多猪场加大生物安全投入,防控成本一般需要提升1.5元/斤,也就是非洲猪瘟后平均养殖成本7-7.5元/斤。对上市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牧原2019的生猪完全成本约13.5-14元/公斤,中粮2020年上半年生猪的完全成本不到16元/公斤。我们按非瘟后全行业生猪养殖成本7.5元/斤来评估。但是,非洲猪瘟的不确定性,今后养猪业在没有非洲猪瘟疫苗问世之前,还需要考虑风险成本,也就是需要把死亡率考虑进去。2019年非瘟严重期间,民间评估全行业产能去化达到50%。通俗一点讲,养两头猪只活一头,那么这个养猪的成本就要翻倍,即15元/斤。而2020年,由于生物安全意识及防控手段的成熟,“定点清除”技术的成熟,非洲猪瘟导致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全行业来看,控制在20%以内的死亡率可以做到的。那么,当前的养殖成本就是7.5/0.8=9.4元/斤。在没有非洲猪瘟疫苗出来之前,猪价的盈亏平衡线在9.5元/斤附近。未来两年,猪价进入周期性下行通道是确定的,猪价必定向其成本端靠拢,以往一个“猪周期”中,一头猪平均也就300元的利润,那么基于此,猪价维持在10.5-11.0元/斤是能够实现300元/头的合理利润。我们也草根调研了解过屠宰端的看法,他们认为猪价超过15元/斤就会对消费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猪价低于10元/斤恢复正常。因此,未来生猪产能逐步恢复,猪价将逐步回落至10元/斤,由于非洲猪瘟的存在,个人认为,这个行业未来两年至少不会亏钱,所以成本底相对比较确定。
       来源:猪都督  牧猪听经                                 
 

                        

Copyright © 2010-2024 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RRZCMS鲁ICP备20017929号-1
主办: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承办: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技术支持:智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