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 > 产业经济

华泰证券:猪肉价格进入下行周期,3大行业的3年红利期来了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11-20| 浏览次数:
       核心观点
       我们认为本轮生猪周期的下行期或将达到 3 年(即 21-23 年) 之久,而我们认为 2021 年是后周期板块逻辑兑现的一年,受益于此,后周期的屠宰肉制品、动物疫苗板块的β效应有望强烈凸显,建议关注后周期板块:屠宰肉制品板块(龙大肉食、双汇发展等)、动物疫苗板块(生物股份、瑞普生物等)。
       种植板块:在“玉米库存见底+草地贪夜蛾虫害+猪饲料需求的强劲拉动”背景下,我们认为玉米大周期已经处于上行期,在玉米的带动下,我国种植产业链,尤其是种子板块有望受益。
       动物板块:生猪养殖产能恢复进行中,后周期扬帆出航
       2018 年 8 月,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由于没有有效疫苗+防控经验不足,疫情发生以后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整体有较大幅度去化。经过两年多防控实践,现阶段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正处于逐步恢复的阶段, 20 年 9 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同比增长 28%,生猪存栏同比增长 20.7%。2020 年为全国生猪产能恢复的拐点,2020 年 6 月和 7 月全国能繁母猪与生猪存栏分别同比转正,猪多预期不断增强,我们认为后周期屠宰肉制品板块、 动物疫苗板块的β效应有望在 2021 年逐步显现。

       正文

       一、动物板块:把握生猪后周期主线,积极布局屠宰肉制品+动保

       屠宰肉制品板块:2021 年有望开启屠宰肉制品企业的红利期
       1)行业整合方面:2019-2020 年行业整合幅度已经较大,龙头屠宰产能的扩展与渠道扩容带来冷鲜肉、肉制品较大发展空间;
       2)龙头渠道优势明显:龙头借助冷链、库存、生鲜渠道的优势不断扩充产能并提升肉制品销量;
       3)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升级趋势则有望促进高毛利率、高品质的肉制品(尤其是特 色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高速发展;
       4)生猪产能恢复迎来拐点:2020 年为全国生猪产能恢复的拐点,2020 年 6 月和 7 月全国能繁母猪与生猪存栏分别同比转正,生猪出栏量大幅提升的预期不断增强,屠宰肉制品龙头有望迎来红利期。我们建议布局屠宰肉制品龙头,如龙大肉食、双汇发展。
       动保板块:2021 年为动保企业的业绩释放期
       1)2020 年为全国生猪产能恢复的拐点,受益于疫苗渗透率的提升与生猪产能的强劲恢复, 我们预计 2021 年动物疫苗销量有望大幅提升,以猪用口蹄疫疫苗为例,我们测算 2021 年口蹄疫市场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1.80 亿元,相比 2020 年的 25.58 亿元增长 16 亿元 以上;
       2)龙头企业通过研发及服务有望加大市占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认为通过不断的研发(包括 P3 实验室的建设)、改进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动保龙头有望取得相对于行业的优势,不断扩大疫苗市占率。
       1、屠宰肉制品板块:生猪周期下行确立,屠宰端受益,肉制品市场扩容
       由于中国生猪需求量较为稳定,而供给端的周期性波动导致了中国生猪供需基本面的周期 性波动,从而形成了以生猪价格的周期性上涨和下跌为标志的生猪产业周期性变化。猪周期一般以“猪肉价格上涨—>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增—>市场生猪供应大增—>猪肉价格下跌 —>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再次上涨”为一个完整的循环。
       2006 年以来,猪周期大致为四年一个完整周期,是由生猪的生理繁育周期决定的。仔猪 育肥需要 5-6 个月,而能繁母猪产仔又需要 4 个月的时间,再加上 1-2 个月的保育期和 1-2 个月的配种期以及后备母猪转能繁母猪的 5 个月左右,总计 18 个月的繁育周期。部分养殖户看到生猪价格上涨的信号开始补栏,至少要 18 个月之后补栏的产能才能转化为市场上的育肥猪供应,而由于市场上的养殖户行为具有一致性,大量育肥猪的上市改变了供需结构,此时可能恰好是生猪周期的低谷。
       2018 年我国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造成了全国大量生猪产能的淘汰,再加上本来 2019 年 就是本轮猪周期的上行期,二者叠加,本轮猪周期达到了历次“最强”。2019 年 9 月全国能繁母猪仅为 1913 万头,仅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前 3145 万头的 60.83%(2018 年 8 月)。大幅度的去产能也带来了生猪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此前历次生猪周期中,生猪价格最高仅为 21 元/公斤左右,而此轮周期生猪价格已经持续一年以上超过 21 元/公斤。
       目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良好,到今年 9 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 12 个月增长,生猪存栏也连续 8 个月增长,特别是今年的 6 月份和 7 月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先后实现同比增长,这是生猪生产恢复的两个重要的时间拐点。8 月份、9 月份 增幅进一步扩大,9 月底能繁母猪同比增长 28%,生猪存栏同比增长 20.7%。年底有望实现全年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的目标。
       今年以来,随着生猪生产恢复,猪肉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应改善、价格振荡回落的态势。从生产方面来看,自从今年 3 月份以来,生猪出栏连续 7 个月环比增长,前期新增产能正在陆续释放,产能正在变成产量。我们认为经历了逾两年的上行周期,生猪周期已经正式进 入下行期,生猪产业链后端的屠宰肉制品行业有望受益。伴随着屠宰量上升与生猪价格下降的双重趋势,龙头屠宰肉制品企业有望享受屠宰市场扩张与肉制品市场扩容的双重红利。
       生猪养殖行业产能扩张迅速,周期下行趋势已经确立
       自 2019 年起,全国猪价进入 20 元/公斤以上高价区间。超高的猪价吸引了养殖户、中小企业以及规模企业的“疯狂”扩张。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提速明显。 2019 年,我国前 22 大生猪养殖集团生猪合计出栏量 6208 万头,较 2018 年合计出栏量 6770 万头下滑 8.30%,下滑幅度小于行业整体的产能去化幅度(据国家统计局,2019 年 全国生猪出栏量为 54419 万头,同比下降 21.6%),相应地,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的 占比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根据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 年,规模场(年出栏生猪 500 头(含)+)出栏量占比 43.30%。从规模场出栏占比看,2008-17 年,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场出栏比例由 27.28%提 升至 43.30%,年均提升 1.78 个百分点,规模程度虽有提升,但我国生猪养殖整体仍然以 散养为主。养殖集中度看,2018 年,我国生猪养殖企业 CR5 为 6.39%,对比美国(CR5) 38.11%(USDA 数据),我国生猪养殖企业集中度仍较低。
       以涉及生猪养殖业务的部分上市公司为例,2018 年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等九家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出栏生猪共 4914.79 万头,按全国出栏 69382 万头计算(统计数据),上述九家公司出栏量占比仅为 7.08%,2019 年九家公司出栏 4571.28 万头,占 比 8.40%,按照上市公司 2020 年规划,九家公司预计出栏生猪 5500 万头左右,我们预 计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以九家上市公司规划的产能数据来看,如果上市公司保持稳定的扩张节奏同时假设上市公 司能够完成目标,我们预计 2021-2024 年九家上市公司出栏量有望分别达到 10583、15850、 19200、22600 万头,按照正常年份全国年出栏 65000 万头生猪来计算,21-24 年九家上 市公司出栏占比 CR9 有望分别达到 16.3%、24.4%、29.5%、34.8%,生猪养殖行业规模 化进度将大大加速。
       生猪养殖的集中化与规模化的迅速发展也反过来会促进生猪屠宰行业的规模化。在我们 2020 年 4 月 24 日的报告《美国肉类产业专题报告:合纵连横,拥抱肉类产业历史变局》 中,我们分析了美国猪肉产业、牛肉产业与鸡肉产业的变化趋势,并得到几点规律:
       1) 生猪养殖与屠宰的双向规模化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在生猪产能集中化比较成熟的市场 (比如美国),养殖端的规模化后期,庞大的养殖产能需要寻找产能输出端,在周期底 部的“需求方市场”下,越大的养殖产能就需要承受越大的渠道压力;
       2) 规模化本身并不能平抑猪周期的波动:猪价波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季节、疫病、 饲料价格等,规模化提升并不能解决其他因素;规模养殖企业养殖效率高,由此造成 产能的扩张更为迅速和剧烈,由于自身的资金、技术、成本优势,规模企业对价格的 安全边际更高,可以忍受更大的价格降幅,以求度过生猪周期的底部;
       3) 头部企业具有较大的养殖惯性:在周期波动的时候规模企业很难及时削减产能,从而造成猪周期波动幅度加大,而散户则相反,退出产能非常迅速;
       4) 屠宰肉制品端的话语权会不断加强:猪肉作为无差异商品,想要通过提升差异化来获 取行业溢价的难度很大,我们认为在“后非洲猪瘟时代”,成本控制将成为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前非洲猪瘟时代”,全国产能紧缺,企业能繁母猪的数量、增长速度、 资本的获取能力、防控疫情的能力更为重要。而在行业已经适应非瘟的环境之后,产 能也已经在迅速恢复,养殖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来取得相对于行业的优势。 在养殖企业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认为屠宰肉制品企业有望获取更大的话语权。
       下行趋势下,屠宰行业历经整合已蓄势待发
       我们认为,在经历了非瘟的洗礼之后,各大企业的防疫、育种、饲料供给系统、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未来 2-3 年将是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时间,在行业整体水平都取得了较大进步的情况下,想要取得相对于行业平均成本优势的难度较大。而下游的屠宰肉制品则进入了享受周期红利的时期。
       发生非瘟疫情以来,全国屠宰开工率下滑趋势明显,从 19 年年初的 68.4%一路震荡下滑, 到 2020 年上半年时,全国屠宰企业开工率只有 20-25%,为 2016 年以来的最低值。20 年 9 月和 10 月,全国屠宰开工率已经回升到了 30%以上,历史上最近 5 年 9 月和 10 月 的开工率均值为 38.0%和 30.7%,目前开工率已经非常接近历史均值。开工率的回升预示 着屠宰行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高猪价+低开工率”困境,从生猪产能恢复与开工率数据的双重印证上看,我们认为屠宰肉制品行业的行业拐点已经来临。
       目前我国猪肉制品行业集中度低,据我们测算 CR4 不足 30%(详见我们 2020 年 6 月 1 日的报告《周期的重塑与屠宰肉制品历史机遇》),行业集中度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居民 消费水平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消费者将更青睐大品牌的肉制品。同时, 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生猪养殖、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的有关法规,加强对肉制品生产各环节 的监管。产业的标准化发展趋势也潜在要求行业向集中化发展。
       2005 年起我国对肉制品加工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设备、加工的关 键环节做出明确规定。2011 年与 2014 年国务院数次发文要求整顿肉制品市场,打击不规 范生产厂家。2019 年商务部要求部分产业率先推进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肉制品行业是其中之一。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能够打击非法食品加工行为,设备成本与追溯体系建立也对企业实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能更好地建立追溯系统,也能够发挥自身品质优势。
       我们认为,中国生猪产业正处于快速规模化和产业横向整合期,养殖规模化冲击私屠乱宰 的生存基础,进而促进屠宰规模化。在非洲猪瘟疫情下,行业整合显得更为激烈:
       1)养殖散户退出加剧,私屠乱宰面临永久性失去猪源的风险。生猪养殖不断规模化,疫情防控趋严,受限于防控非瘟的压力以及出栏的节奏,规模养殖场更倾向于把生猪出售给正规屠宰场,而不是非瘟病毒传染风险较大的小屠宰场,猪源的减少冲击了私屠乱宰的生 存基础;
       2)为了防控非瘟疫情,政策逐渐偏向禁止活猪调运,“调猪变调肉”趋势严重冲击销区屠 宰生存基础,龙头屠宰企业拥有全国产能,有望受益于行业整合。而猪源短缺、销售承压、 政策限制等多种因素叠加,私屠乱宰的成本提升;
       3)非瘟疫情及新冠疫情给消费者观念带来改变,消费者更加注重安全和卫生,规模化、 标准化屠宰将更受青睐。
       本轮猪周期带来了历史级别的高猪价,长时期高成本冲击行业基础,资金实力不足的屠宰 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屠宰行业持续整合不可逆。生猪禁运措施持续、生猪数量持续恢复, 行业持续整合或为定局。
       生猪屠宰标准化、规范化利好大规模集中屠宰。我国自 1997 年来推出了一系列与生猪屠宰相关的政策,旨在促进屠宰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同时,淘汰落后屠宰场产能、提升屠 宰场规模趋势十分明显。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政府引导生猪“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进一步推动生猪养殖朝集中化发展。
       从 2019 年的行业整合情况来看,据统计,2019 年一年,全国屠宰厂淘汰超过 4000 家,同比减少超过 47%。而行业巨头之一的众品食品也于 19 年倒下。众品为中国头部生猪屠宰企业,据公司年报,2017 年收入 153 亿,净利润 5 亿,在河南的屠宰量位于省内第二,2019 年 9 月,众品食品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
       2016 年全国仍有 11200 万家 A 级定点屠宰企业,而 2019 年全国仅剩 5005 家,淘汰比例超过 50%。从定点屠宰量来看,2019 年 10 月全国定点屠宰量同比下降幅度为 46%,远远超过以往各轮周期的最大降幅。
       据卓创资讯,2020 年第 44 周(即 2020/10/26- 2020/10/30),全国定点屠宰量已经同比转正,正式结束了长达 78 周的同比下滑,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龙头屠宰肉制品企业有望享受周期红利,迅速扩大市占率,提升冷鲜肉与肉制品的销量。
       冷鲜肉有望消费升级,肉制品有望继续扩容
       消费习惯已发生变化,冷鲜肉购买意愿增强,居民更愿意选择品牌肉。
       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营养发展研究所于 2019 年开展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情况调查》(下称《消费调查》)显示,我国猪肉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 化,在各种肉类的认知调查问题中:冷鲜猪肉的市场认可度最高,而传统的热鲜肉次之, 冷冻猪肉最低,分别占比 55.9%、31.1%、2.6%。仅有 10%的居民无法区分 3 种肉,而 超 4 成居民更愿意选择品牌肉。《消费调查》显示,各消费群体超过 2/3 的受访者均表愿意购买冷鲜肉,不愿意购买冷鲜肉的受访者仅占 20.6%。我国消费者喜食热鲜肉的消费 习惯已在发生改变,冷鲜肉已取代热鲜肉,成为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肉类。与此相对的是, 冷冻猪肉因为口味、新鲜度等因素,并未取得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冷鲜肉消费意愿、认可度的增强,屠宰企业销售渠道的不断整合与拓展展现了冷鲜肉市场的扩容潜力。我们认为,品牌冷鲜肉有望快速扩大市占率,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新鲜猪肉的 需求。
       热鲜肉到冷鲜肉:渠道参与度的提升。
       热鲜肉路径:养殖-屠宰-农贸市场-消费者,渠道参与度低,影响力薄弱。
       冷鲜肉路径:养殖-屠宰-冷链-存储-分发-销售端口-消费者,渠道参与度高,影响力迅速扩大。
       渠道为王时代逐步来临
       热鲜肉渠道,以上至下方式贯通,即养殖占据优势,比分销和屠宰拥有更强话语权。消费者习惯去农贸市场购买猪肉,而屠宰商贩通常不具有对规模养殖场的议价力。而冷鲜肉及肉制品时代,渠道更加重要,以下促上的方式贯通,肉制品和冷鲜肉的品牌将会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渠道优势+品牌溢价将给屠宰龙头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屠宰企业 通常建立或维护了良好的销售渠道(比如商超的冷鲜专柜、品牌生鲜专营店、生鲜便利店 等),养殖场无法直接取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只有销售渠道可以建立对消费者的持续影响,屠宰肉制品端会通过销售渠道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2、动物保健板块: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动物疫苗业绩有望持续释放
       生猪养殖规模企业占比提升,猪用疫苗市场快速提升。
       作为养殖后周期,动物疫苗整体销售将受益于国内生猪存栏的恢复,并且随着本轮周期生 猪养殖规模程度的较快提升,高端苗市场将进入增长黄金期。我们以口蹄疫疫苗为例,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我们认为我国口蹄疫市场苗市场规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我们按 照目前生猪恢复进度假设,预计 2020/2021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 49000/61250 万头;截至 2019 年底,我国规模场占比已经达到了 53%,我们预计今年年底有望达到 60%,非瘟加快生猪养殖集中化,我们预计明年规模猪场出栏占比有望达到 65%;渗透率方面,国内生猪养殖将更加注重动物健康,更多选择品质高的市场苗,我们预计口蹄疫市场苗渗透率有望逐年提升。我们预计 2021 年口蹄疫市场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1.80 亿元,相比 2020 年的 25.58 亿元增长 16 亿元以上。
       以动保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来看,2013-2018 年动保上市公司营收一直处于上升通道, 2018 年达到高点,中牧股份、瑞普生物、生物股份、普莱柯四家代表动保企业营收达到 了 81.29 亿元,归母净利润于 2017 年达到高点 14.89 亿元。随着 18 年非洲猪瘟发生以 后,动保企业营收与利润均出现下滑,2019 年四家代表动保企业营收为 73.74 亿元,同比下滑 9%,归母净利润 7.8 亿元,同比下滑 45%。2020 年,全国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同 时禽存栏处于高位,动保板块收入及净利润均出现大幅度回升,20 年前三季度,四家动保企业收入就已经达到 68.46 亿元,同比上升 29%,实现归母净利润 11.95 亿元,同比上 升 57%。
       我们认为猪苗销量高景气在 2021 年有望延续:1)一方面,生猪产能继续强劲恢复,据预测,2020 年年底前产能能够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而我们预计由于目前生猪价格仍旧处于较高位置,养殖户补栏与二元母猪替代效应仍在继续,明年我国生猪产能有望继续恢复,明年年底我们预计全国生猪产能有望超出发生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大幅度的生猪产能增长有望带来旺盛的猪苗需求;2)另一方面,随着全国生猪养殖产能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规模企业以及中小规模养殖场对防疫更加重视,对疫苗的需求更加旺盛。
       从公司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拥有研发及服务优势的企业有望更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1) 研发优势更为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研发(包 括 P3 实验室的建设)、改进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取得相对于行业的优势;
       2) 动保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养殖企业面对疫病的防控,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系统化,我们认为,通过在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上同时下手,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与大客户绑定,动保企业有望获得优异成长性。
       建议关注生物股份、瑞普生物等。

       二、种植板块:严守粮食安全,看多国内种业

       2020 年 10 月 26 日-29 日,会议指出, 目前我国还存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现代化还未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待深化、粮食 安全需要更好保障等问题。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存在的“种业大而不强”、 “生产效率不够高”、“供需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种子板块:粮食安全为底线,粮食价格上升带动种植需求高涨
       我们认为,海外粮食危机风险较大,新冠疫情可能使得作物减产并引发国际贸易的萎缩。 据联合国报告《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0》,“新冠肺炎疫 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 2020 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 1.3 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 有 6.9 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今年共有 25 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 50 年来 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我们认为,在世界粮食危机的预期下,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有可能支撑国内粮价处于高位。 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种植意愿更加强烈,价格容忍度也更高。同时为保证粮食安全,国 内多地鼓励种植,也将带动种植面积和复合肥需求量的回升。同时,农业部表示,今年的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是稳定粮食面积,稻谷、小麦这两大品种继续稳定在 8 亿亩 以上,而且扩大双季稻,稳定玉米。
       未来一年,我们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将按照要求发展,据消息(10 月 27 日),正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数字农 业农村、动植物疫病防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支撑。
       我们认为,2021 年开始,我国将更加重视现代种业的建设,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现代 种业技术有望不断落地,支持我国种业发展壮大。我国种业将承担起“更好地保障国内粮 食安全”的重任。
       国内口粮无虞,饲用粮紧缺风险加大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我国主粮安全可以得到保证。以我国口粮(小麦+稻谷) 角度来看,我国口粮库存均处于历史高位,库消比较高(2019 年末,小麦达到 116%,稻 谷达到 86%)。此外,据农业部介绍,今年我国早稻、夏粮(主要为小麦)均丰收,中晚 稻也有望取得丰收的成绩,我们认为我国口粮安全无忧。
       饲用粮方面,玉米:我国玉米供需偏紧的局面或将愈演愈烈,国家临储库存已经消耗殆尽, 但玉米价格仍然高企。同时,生猪补栏有望拉动饲料需求高增长,库存见底+需求持续增 加,我国玉米形势不容乐观。大豆:我国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美国+巴西占到 我国大豆消费的 80%以上,美国、巴西国内新冠疫情确诊人数节节攀升,若其大豆种植进 度受到影响或进出口贸易政策出现变化,则我国大豆消费(主要为饲用)可能暂时出现紧缺。
       自 2015 年农业开启供给侧以来,粮食价格(包括菜粕)下行趋势较为明显,玉米价格出 现了大幅下跌,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剧减,而国家对大豆的补贴则加剧了玉米种植的减少。 在经历了长达五年时间的玉米去库存后,我们判断,在饲用粮供需偏紧的带动下(尤其是 玉米),我国粮食周期的拐点已经来临,上行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从生猪产能的恢复来看, 生猪饲用需求有望带来 2-3 年的玉米需求拉动,我们认为由玉米带动的粮食价格上行周期有可能达到 3 年之久。
       玉米价格高涨,转基因政策落地预期不断强化
       从粮食的供给端看,今年以来主产区玉米收获已过九成,产区新粮供应增加,受未来降温 降雪影响,东北产区玉米上市速度加快,市场供应紧张程度有所缓解。加之政策性小麦、 稻谷等投放量不断加大,进口玉米价格较低,玉米价格或将结束连续上涨的态势。但从玉 米供需基本面来讲,据汇易网数据,今年以来我国临储玉米+国储玉米已经拍卖 6000 万吨 左右,而今年年初我国玉米临储库存仅为 5689.39 万吨(卓创资讯数据),我们推测目前 玉米临储库存已经基本消耗殆尽。随着明年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恢复,饲料需求会更加旺盛。 因此,我们认为玉米供需偏紧的基本面仍旧维持,农产品价格上行有望提振农民种植积极 性,种业基本面改善的预期较为明确。
       除此之外,10 月 29 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版《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现 象已经形成,预计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强度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明年,影响世界诸多地 区的温度和降水。我们认为,若全球发生强拉尼娜现象,则其造成的极寒及干旱有可能对 全球粮食产量产生冲击,全球范围内粮食价格上行压力有可能加大。
       20 年 1 月 21 日和 7 月 5 日,我国正式批准了今年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安全证书。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我国转基因作物在取得安全证书之后 还需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生产许可和获得经营许可。2020 年 10 月 17 日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强调推动生物安全核 心关键技术和重大防御产品的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提高生物安全的科技保障能力。
       在我们 6 月 29 日的报告《转基因浪潮已至,种业崛起在即》中,我们测算了若转基因玉 米商业化推广放开之后,我国玉米种子市场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在转基因玉米放开的前 三年,转基因玉米市场的收入有望达到 49.1/104.0/163.8 亿元,净利润有望达到 17.4/36.5/57.2 亿元,而由于转基因的技术壁垒较高,我们认为市场集中度会较高,而研 发实力强、种质资源储备丰富的种业龙头有望受益。产业内相关标的有隆平高科、大北农、 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

       三、投资建议
     
       动物板块方面:生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集中化有望带动我国生猪养殖规模迅速恢复,受益 于此,生猪后周期板块有望加快发展,满足居民肉质蛋白的需求。中期来看,我们认为本 轮生猪周期的下行期或将达到 3 年(即 21-23 年)之久,受益于此,后周期的动物疫苗、 饲料板块的β效应有望强烈凸显。我们认为,拥有强研发+高端产线的动物疫苗企业将在 生猪后周期更为受益,拥有突出研发优势与管理能力的饲料企业有望继续提升市占率,建 议关注生物股份、瑞普生物等。
       屠宰肉制品板块两大行业趋势叠加 1)养殖规模化&冷鲜肉占比提升带来的行业整合趋势; 2)调猪向调肉趋势带来的销区屠宰职能变化趋势;不可逆的变化带来行业结构性的发展 机遇。肉制品行业两大机遇:1)渠道丰富带来的行业扩容机会;2)新产品带来的行业消 费升级。未来猪价有望快速下行,屠宰肉制品行业的机会不容忽视,重点推荐屠宰能力突 出并且有望享受长达三年屠宰红利期的优秀屠宰肉制品龙头,如龙大肉食、双汇发展。
       种植板块方面: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我们口粮库存较高, 今年夏粮丰收,口粮安全无忧。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带来旺盛的饲用粮需求,新冠疫情可能 影响海外国家种植进度以及国际贸易,植物链条的重要性剧增,种子板块有望受益。
       风险提示: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及预期,转基因审批进度不达预期,发生自 然灾害的风险,种子品种推广不达预期,新冠疫情持续扩散,国际局势动 荡,非洲猪瘟疫情集中爆发,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摘自华泰证券研报《布局生猪后周期正当时 把握种植产业链相关机遇》
 
Copyright © 2010-2024 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RRZCMS鲁ICP备20017929号-1
主办: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承办: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技术支持:智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