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东北地区新玉米上市后,行情很快进入涨价通道。市场普遍认为,涨价是合理的,但是“超涨”是不理性的。围绕“超涨”原因,各路主体欲言又止,矛头却有明确指向。这些观点反应的是怎样的市场情绪?如何看待当前玉米市场走势?在当前形势下又应该形成怎样的共识?这对于产业链实现“六保六稳”大目标极为重要。11月17到20日,我们在吉林、辽宁、广东的机构和港口逡巡了一番,浅浅地触及到了玉米产业的脉动。感悟到,大变局下,“那些惊恐与纷乱,其实有着神秘的秩序。”
一、多种因素,让玉米步入涨价通道
有机构反映,9月份,伴随着华北玉米开启上市,叠加政策粮的投放效应,国内玉米价格上涨的势头得以遏制,包括东北产区、华北产区以及南北港口玉米价格纷纷回落,下游企业尤其是处于长期亏损的加工企业也在9月份出现扭亏为盈的走势。然而国庆节后,随着新季玉米上量规模扩大,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在北方港口、东北产区率先提价收购,北方港口收购价从节前的2330元/吨迅速上涨至2530元/吨;随后广东港口销售价格也从节前的2450元/吨上涨至2650元/吨。这一轮操作让社会资本看到了“蛋之缝”,大量资本快速加入囤粮行列,急于收粮但不急于卖粮,赌后市涨价。
机构分析,在9月3日临储拍卖之后,尚有超过3000万吨的拍卖粮处于未出库状态,加上市场现货库存年度结转库存近4000万吨。按照目前市场对于新季玉米产量2.6亿吨的预估,新年度的国内玉米总供应量仍高达3亿吨。如果计算上进口和其他新年度小麦以及稻谷的替代,新年度玉米总体供应还是充足的。
但是“疫情、灾情和舆情”共振,烘托起市场上的涨价“情绪”。灾害减产,需求增加,临储出清,双疫情管控常态化等等,每个题材都可以给出充足的涨价理由。更有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市场变化,保供保稳任务等等,都促使社会资本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吉林某国有农业生产服务性企业负责人Z说,“中国肯定不缺粮,但今年玉米有缺口。”今年玉米涨价是应该的,“超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谁也没想到,是物流把粮食价格哄起来了。前期由于新冠疫情期间没有装卸工引发物流涨价。物流涨价再加上国外粮慌,就有资本开始炒作。由于贸易商太多,门槛又低,只要有钱就有粮,“抢”的态势就出现了,价格一路涨了起来。
今年最大特点是囤粮的小散户太多了。烘干塔、小贸易商一个乡镇有十个八个很正常,一家囤一万吨就是十万吨。一个乡镇也就产十多万吨粮,自己就把粮食整完了。现在基层的期望值很高了。价格不涨还能卖,越涨越不卖。他们的资金主要是抬借来的,利息是8厘左右,至少得挣出这个钱来才会出手。目前这个价格基本上不可能下来了。一是玉米全年不够用,二是高价收粮赔了不认。粮价高点也正常。今年秋收成本基本每垧地增加2000元左右。今年粮食涨点价,让老百姓看到点希望,不是坏事。
此波行情并非人为操作,而是“市场化收购”的结果。据了解,年初至今,我国农产品价格相继上涨,尤其玉米和国产大豆价格涨势明显,玉米、国产大豆现货价格分别上涨34.6%和32.6%;同期,玉米期货价格(主力合约)上涨32.8%。供需紧平衡容易产生阶段性、连续性价格上涨,6月下旬以来,华北玉米价格超过2500元/吨,带动小麦、水稻价格上涨。国内主要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和持仓量均显著提升。10月份,玉米日均成交量、日均持仓量分别为123万手和217万手,较年初分别增长245%和84%,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52%和94%,但与2017年2月116万手和239万手的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大致相当。从期货市场指标来看,期货成交持仓比保持在合理正常水平,看不出市场过热和过度投机行为。水稻、小麦和玉米成交持仓比不到0.6,远低于1.52的市场平均水平。大商所也会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增加交割库容,保证交割安全。在这轮涨价中,期货价格起到了市场风向标的作用。
二、托盘收购,让产区走出“超涨”行情
我们采访的市场主体普遍认为,今年玉米涨价是合理的,但“超涨”是不理性的。那么超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到底什么叫“超涨”呢?我们采访的贸易商与饲料厂商普遍认为当前玉米价格超涨了200元/吨。据广东某大饲料集团采购负责人D分析,玉米价格同比涨了700元/吨,而合理的涨幅应在500—600元/吨,超涨了100-200元/吨。玉米一上市,东北收购价是2350元/吨,比去年的1800元/吨刚好涨了550元/吨。细分涨价结构:一、因灾减产约10%,按去年的价格折就是180元/吨;二、水分30高出约7.5%,按拍卖粮标准为150元/吨;三、人工涨价加上倒伏粮增加了人工收粮面积,一垧地机收1000元,人工收就得2500元,折合就是150元/吨。四、今年物流环节涨价翻倍,从吉林公主岭运到辽宁鲅鱼圈港就涨了50元/吨。四项相加就是530元/吨。
“目前超涨的价格实际上是市场留住东北粮食的市场行为。”D说。因为东北三省一区深加工的需求至少是3000到3500万吨玉米。现在企业是按照10到12个月的备货期来备货的。因为临储粮已经拍卖完了,当地的地销需求也增上来了,另外东北地区由于农民大力发展大牲畜饲养,约1/3的玉米要留下来自用。深加工和饲料需求两者合计,至少有5000万吨的需求。而东北三省一区去年产量市场认为在8000万吨。从流动性看当前行情,两年前黑龙江各地的玉米都能运到鲅鱼圈港,但今年看不到它们了。
关键是这种“调控”使用的“手段”被市场主体认为是“超涨”的助推器,也是引发当下不同市场主体间巨大矛盾的症结。据反应,今年东北玉米收购流行的是“第三方资金托盘”模式。这种模式被指为变相的“融资性贸易”。国资委在2018年发文,严禁违反规定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或“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国资委主任肖亚庆重申严禁融资性贸易。可见这个问题在央企中确实是存在的。利用仓库资源和资金优势为中小企业“做临储”,收取你的入仓保证金和50元/吨的代收费,给你的利益是提供90%的银行贷款。目前市场囤货的资金70%—80%来自于此。“这是玉米现货能够囤起来的核心原因。”
你动了我的奶酪。“市场化收购”不能破坏公平竞争原则。吉林某民营粮食贸易企业负责人F介绍,他们今年玉米的收购量只有去年的1/5。我们采访的三家南方饲料企业,全都因为资金及仓容等原因只能加入这个模式中。F认为,你库容多可以做收费服务,但是不能提供资金,不能变相垄断。而“高息转贷”更是破坏了市场秩序。玉米涨,淀粉就涨,然后酒精就涨。玉米价格未来维持三五年的高位是正常的,但是超涨带来的将是政府调控失灵,调控成本更高。
东北出现了全民囤粮怪现象。现在有点资源的都在收粮,找“托盘资金”。所有的收粮户都会找央企借钱搞代收,不就交保证金10%吗?投10%撬回90%资金,粮价只要涨10%,投资回报率就是100%。有点人脉的全来收粮了,如今已然形成了“囤粮结构”:有点资金有点关系的就在产地收粮,关系硬点的在产区的物流节点存粮,关系很硬的在港口囤粮,而背景、资金、实力都非常硬的就在最前沿港口囤了,没关系的还想囤点粮的都在农村囤。
三、价格倒挂,让南运的北粮很难南下
南北倒挂的价格抑制了已经采购的东北玉米南下。我们在辽宁营口鲅鱼圈港某贸易公司了解到,现在港口玉米库存350万吨,同比增加了100万吨。由于产地价格高于销地只能停滞在库里。两广一带销售价格在2600-2610元/吨,海运费在140元/吨,东北玉米到鲅鱼圈应该在2450-2460元/吨,现在港口价格已经突破2500元/吨。加上运费,南方接不起了。公司今年销售到南方的玉米只有50吨,往年都在二三十万吨。已经一个月没发货了,因为运到南方港口要赔20元/吨左右。现在港口的库都满了,也运不进去了。
南方港口反映的情况印证了北粮南运的困境。我们采访了广东东莞深赤湾港务有限公司和广州港集团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分公司。它们都是2010年开港,主要做内贸的北粮南运业务。深赤湾港W经理介绍,这几年出现的新特点是大型散装船改为集装箱,小批量货运更适合企业随用随买的需要。另外就是中粮进口粮食增加,数量品种双增。今年整个珠三角到11月末北粮南运接货量约500多万吨,比去年少了200万吨。而全年进口预计增加20%左右。从今年8月份开始就有点压港,现在仓储能力为75万吨,正在建设的40万吨仓容年底将投产。
“满的,都是满的,没有哪个港口现在不满,连湛江都满了。”南沙港W总经理介绍,我们今年接货量在600万吨,其中500万吨外贸粮,100万吨内贸粮,基本都是饲料。今年北粮南下减少50%不至,客观上少进北方玉米最少二三百万吨。现在客户订仓位已经排到明年6月份,都是央企配额内粮食。目前库存大约内贸15万吨,外贸45万吨,而以往库存总共40万左右。目前的库存量应该能保证周边企业生产到明年6月份。我们年底也有40多万的新增库容投入使用。
南方饲料企业进入严冬。D介绍,整个华南线,广东、广西、福建基本上用的都是进口谷物。玉米、高粱、大麦、小麦、豌豆,还有国产拍卖的小麦、水稻。D家目前在广州港口的日提货量约4万吨,其中进口约占70%。往年在东北采购玉米200万吨,今年只报了30万吨。看小麦,看进口,看价差。如果小麦合适就用小麦了。极端情况甚至完全不用玉米也是可以的。
广西某大养猪企业采购负责人W介绍,我们只能用进口,靠库存缓冲,如果产地有行情的时候就买一把。其他中小企业只能是随用随买。到春节前我们不买玉米也够用了,但是还得买,因为春节后没有人卖远期进口了。由于进口到货不集中,造成了进口还是有空档,所以现在在产地要拼命囤粮,不管什么价也要囤。现在猪价下来了也不影响玉米继续涨。而玉米涨价后,养殖户买饲料反而比买原料自给配更合算,这样一来,饲料需求量就上来了。玉米涨价压力等于从养殖户转移到饲料厂来了,倒逼饲料厂通过技术、管理把综合成本降下来,让利给养殖户。而饲料销量上来了,企业也就有利润了。
江西某饲料集团采购中心北方贸易部负责人S在东北管理玉米采购已经12年了,家也安在了鲅鱼圈。他不能忘怀的是2016年农民排队三天三夜卖玉米冻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情景。“一块钱3斤。”他说,公司原来一吨饲料利润有千八百元,现在几百甚至几十元,就是挣点人工费。买原料是由中粮、象屿、北大荒、ABCD四大粮商给授信,大部分用的是自有资金,但今年也用了一部分第三方托盘资金。“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农牧企业想拿到农发行的资金很难的。企业想赚钱也很难。我们的理念就是薄利多销,跟养殖户抱团取暖过冬。”现在他们服务的用户有上万家。养殖户也从散户变成千余头的养殖场户了。企业今年也布局了100多个养猪场。应对涨价的措施就是能提前买就提前买,进口便宜就买进口。
四、市场化收购,让产业呼唤匹配的调控机制
我国玉米产业链很长,从农户到港口,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利益受损的,希望加强调控;得到利益的,希望顺其自然。但一路走来,我们经常“被采访”。就是在业内有着十几年、几十年经验的从业者,今年也是一片迷惘。不知道期待已久的“市场化收购”为何基本面都失灵了?市场上整体诉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要公开,二是竞争要公平。
信息公开不仅是玉米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粮食领域的问题。核心是政府信息为谁服务的问题没有解决。2016年3月,我国对玉米临储收购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的新模式,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供需关系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今年价格为什么能炒起来?很大的原因是“供需关系”不清楚。整个市场都在“猜”,在“赌”。产业基本面信息里面,除了天气,有多少信息是公开的?甚至中粮业务人员想到东北某省有关部门要一个粮食面积数都不可得。粮食拍卖分配,进口配额管理,玉米产量面积,深加工需求变化等等,信息体系建设与信息服务水平,亟待与“市场化收购”相匹配。否则,基本面啥信息都不公开,你凭什么说我现在的价格是“超涨”?你凭什么说我不卖粮就是“惜售”?正是由于权威的、系统的、有效的信息缺位,发布不到位,某些自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时尚平台向市场传导不实信息,散布虚假粮价,更有甚者对国家层面发布的消息断章取义,恶意炒作,添油加醋,谋取私利。虚假信息满天飞的行业必定不是健康发展的行业。
竞争公平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加以审视的问题。在“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的玉米产业新环境下,央企国企如何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如何促进“六保六稳”的实现,也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以前临储是国家兜底,现在央企充当了临储的替身,但是没有承担起临储兜底的国家使命,没有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没有控制好市场运行脉动。“市场化收购”不应是“资本化炒作”。央企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但是创新创业与依法依规要有机结合,既要实现保值增值,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国家也要继续完善价格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新形势下玉米产业的战略部署与规划,健全国家玉米安全发展预警机制。对于玉米产业内部如酒精产业到底怎么定位?玉米与其他相关联品种如何布局?都到了战略决策期。玉米产业应急化、阶段化的调控模式不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了。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正如企业家们所说,我们不是要把粮价打下去,而是挤水分,挤虚高,挤泡沫。我们希望国家调控政策要稳定一些。通过政策和价格两个手段,逐步建立玉米产业新秩序。政策要稳定,结构要平衡,库存要均匀。还有就是一些市场化工具,比如期货市场、区块链管理等都要有效地利用起来。如此一来,价格炒作这样的现象就不会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微观察)